作为春节后的第一次小区大扫除,姑苏区白洋湾街道宝邻社区近日开展的“洗脸”活动吸引了辖区众多志愿者的参与。他们或三人一组,或五人一组,重点清理垃圾死角、捡拾花坛垃圾、疏通辖区下水通道等,为小区的环境整洁贡献自己的力量。其中,有的是退役军人、老党员,有的是垃圾分类志愿者,还有周末休息在家的大学生。
据悉,宝邻社区党支部通过搭建志愿平台、创建志愿品牌,吸引了1191人参与志愿服务,这也是白洋湾街道辖区志愿者的缩影。他们在基层服务中扮演着各种居民群众需要的角色:在孤寡老人家中,志愿者是孝顺的儿女,定期关怀慰问,一对一结对帮扶;在患重病的居民家中,志愿者是亲如一家的兄弟姐妹,鼓励着他们重获生命希望;在基层治理工作中,志愿者还是环保使者、安全卫士……他们用自己的奉献与大爱,传递人间温情。
搭建平台,奠定志愿服务阵地基础
近日,宝邻社区的众多居民发现,原先在宝邻苑中心小广场的三座核酸检测亭全都变了样,已成为辖区居民共享生活以及集结各类志愿服务的睦邻驿站。该社区党支部书记曹履芳介绍,这些睦邻驿站结合“图书共享”“环保空间”“爱心传递”三大主题。其中,“阅读共享站”里摆放的各类书籍,部分来自居民的自愿捐赠;“环保空间站”整齐陈列一件件变废为宝的手工作品,也是出自辖区环保志愿者之手;“爱心传递站”则是服务于辖区老年群体和户外工作者的重要场所,志愿者在此定期开展送温暖、便民服务等活动。
据悉,白洋湾街道及所属社区还依托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打造了一批集党建和志愿服务为一体的红色平台,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满足辖区不同群体服务需求。前期,他们依托这些红色平台,积极发动医护人员、社工、网格员和“海棠先锋”志愿者等组建“医养结合”服务队,携带配备了测温仪、血氧仪以及常备药物的“健康百宝箱”,在日常上门走访关怀老人的同时,详细了解老人的健康状况、指导老人科学养生,让辖区老人足不出户便能享受各种暖心服务。今年春节前夕,街道及社区纷纷邀请党员志愿者写“福”字和春联,持续烘托社区节日氛围,并为辖区居民送上新春祝福。
打造品牌,提升志愿服务能力水平
“基层开展多样化志愿服务目的,就是为群众的幸福感持续‘加码’。我们社区的‘花式’志愿品牌中,大部分‘诞生’于居民的需求上。”曹履芳介绍,在一次老党员“送学上门”活动中,党员志愿者戴元财听说葛龙英年事已高,又因近日身体不适,报箱里定的报纸已多日没有去拿回来。于是,他主动帮忙每日取报纸,“我自己也定报纸的,顺便多拿一份。”随后的日子里,他不仅每日送报上门,空闲之余还陪着葛龙英一起读报,念一念时政,聊一聊地方新闻、民生趣事。这看上去非常“顺便”的事情,他一做就是两年多。在他的带领下,辖区“95”后党员小徐、团支部成员小袁等年轻人也经常带上书籍、报纸等,为辖区腿脚不便、身体不适的老党员送学上门,或是陪着老党员一起重温老电影。社区“老中青”读报团的志愿品牌也应运而生。
据悉,白洋湾街道及所属社区还凝聚共建单位、小区物业等多方力量,针对辖区独居、孤寡老人以及特殊困难人群,利用“熟人圈”优势打造了“爱心门铃”“移动理发厅”“环境责任管家”等志愿品牌。同时,针对不同群体开展不同关怀,让志愿服务不仅仅停留在固定的场所里,更是将服务“送上门”。如:宝邻社区针对节假日组织志愿者成立“紧急抢修小组”,队员由有水电维修经验的志愿者组成。如果居民家里的水电有了麻烦,只要在微网格群里一呼或者打社区电话求助,志愿者便会在第一时间上门抢修。今年春节长假期间,“紧急抢修小组”坚持轮流值班,全天线上待命,共协助居民处理水电问题5起。而且该社区“移动理发厅”的志愿者定期为辖区腿脚不便的老人以及残疾人上门理发,八年多来,已免费理发500多人次。
挖掘力量,多方位开展特色志愿服务
据悉,白洋湾街道及社区的志愿者除了定期开展义剪、免费健康监测、社区大扫除、文明宣传等志愿活动外,还根据不同年龄层次群众的需求,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理论宣讲、科普宣传、文化活动、健康讲座、教育服务等各类主题活动。今年春节过后,宝邻社区针对辖区儿童、青少年策划开展主题阅读活动。志愿者老师根据立春节气主题开展阅读活动,有声有色地为辖区孩子展开一幅五彩斑斓的“春天画卷”,并为大家细细讲述立春节气由来、特点并朗诵与节气相关的古诗词,让大家学习了解我国传统节气和风俗,受到了孩子及其家长的欢迎。
此外,白洋湾街道及社区还注意挖掘社区草根领袖、民间艺人等志愿者,为社区基层治理建言献策“添砖加瓦”,同时传承传统文化。如:编织达人陈巧娥利用白洋湾当地种植的麦穗,在“同心空间”开展户外教学志愿服务,给青少年科普麦秸秆文化,并现场教授大家如何用麦秸秆编制扇子、枕头和升箩等手工艺品,让大家零距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身残志坚却乐观生活的老人徐银妹,则成为邻里间的“精神加油站”,持续为那些找她诉说烦心事的人输送正能量,同样也作为社区“特邀志愿者”在直播平台“红韵宝邻”开展线上道德讲座,传递优良家风和积极生活的乐观精神。 (苏报记者 管有明 苏报通讯员 严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