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生坚持学习,从初中生蜕变为拥有正高职称的水稻育种专家;他一年要过两个夏天,年年往返常熟和海南三亚,不惧烈日苦作;他大胆寻求突破,从太湖粳新品到“常优”系列,培育出的良种不断……
他就是常熟市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所总农艺室原主任端木银熙。如今,这位育种专家站在最喜爱的田间回望自己的水稻人生,依然不忘初心:“这份事业能够传承不绝,农民朋友喜欢种我的稻米,能为他们致富过好日子添一把力,就是我最大的快乐。”
传承匠心帮带前行
2月26日,常熟市农科所召开党员大会,会上,端木银熙认真地说:“我们要加强、重视年轻科技人员的培养,引导年轻人刻苦钻研,加强实践、动手能力。”
水稻育种向来不是一件容易事,从育种试验到职能部门鉴定,平均需要10年时间,若不顺利,10年也难磨成一剑。在如此长的科研战线上,需要源源不断的生力军投入进来,因此端木银熙对扶持新人成长一直十分重视。
几十年来,端木银熙不间断地带着所里的年轻人,在整个水稻生长过程中,从田间的肥水管理到病虫害防治,从观察习性到选优去劣,把自己积累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同时结合科技骨干、年轻科技人员的自身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一对一”传帮带。王小虎、王雪刚、钟卫国等一批人迅速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好手。
“育种工作繁杂而辛苦,既要有高水平的业务能力,更要耐得住高温、耐得住性子。”这是端木银熙对年轻水稻育种技术员的寄语。
2014年,大学毕业的潘斌清进入常熟市农科所水稻室,不管是繁复的制种除杂,还是高温酷暑下的人工扬花,都和他预想的科研实验室工作有着巨大的差异。潘斌清说:“每当感到疲累时,看到端木老师在快要没过他身子的稻田中穿梭,内心便充满了斗志,身边有这么一个以身作则的榜样,给了我前进路上极大的精神动力。”
2020年,在端木银熙带领下的常熟市农科所水稻育种创新团队被评为第四届“常熟魅力科技团队”,团队成员在各级专业杂志上发表论文40余篇。
为了更好地给水稻育种事业储备人才、努力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端木银熙还积极探索建立“所校合作”机制。走进常熟市农科所,“扬州大学农学院实验基地”“常熟理工·端木银熙水稻育种研究推广中心”“江苏省农科院粮作所试验基地”……一块块亮眼的铜牌整齐地挂在墙上。
2010年,“常熟理工·端木银熙水稻育种研究推广中心”揭牌,端木银熙担任中心主任,投运后,双方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产学研政相结合,提升杂交粳稻育种方面的领先技术,探索高效农业的有效形式与途径,为开展高科技研究提供了良好平台。
为农服务助力增收
农民出身的端木银熙最知道农民苦在哪里,他最不愿意看到因为使用的水稻品种不好而让农民一年白辛苦。因此端木银熙在悉心培育良种的同时,经常到各个农户的田间地头考察指导。
古里镇芙蓉村的李奎元是个种田大户,因家中造房和供儿读书欠下了债务,端木银熙通过古里镇农服中心知道情况后,让李奎元试种新品种。试种期间,端木银熙前后去芙蓉村不下10次,每次都是头戴草帽,骑着自行车,9点左右直接到田头察看水稻生长情况,10点钟左右离开。
端木银熙情系农民,却从不占农民一点便宜。在李奎元的记忆里,两人交往至今,端木银熙只吃过他一顿饭。那年李奎元试种农科所优良品种获得了高产,端木银熙特意给他送来常熟市里的一笔奖金。李奎元十分感动,一定要请端木银熙吃饭,拗不过李奎元的热情,端木银熙只好答应留下,但坚决不肯去饭店。无奈之下,李奎元最终在稻田旁临时搭建的工棚里草草招待了自己的致富“恩人”。
为了扩大成果应用效益,帮助农民增收致富,2010年,以端木银熙为核心的水稻育种团队开始在常熟开展水稻生产新技术大培训,同时,采取发布《作栽信息》《生产技术意见》、田头指导、举办培训班、召开现场观摩会等形式,进行高产技术普及化宣传。
今年5月,常熟市农科所组织召开“常香粳1813”生产关键技术培训会。“常香粳1813”是去年刚刚通过江苏省审定的早熟晚粳稻新品种,也是优质软香米品种,今年正式进入大面积生产。在端木银熙的带领下,常熟相关科站负责人、各镇(街道)农业管理部门工作人员以及种植大户们在示范田里深入交流取经。
在加速成果转化示范推广的路上,端木银熙一直在探索。2011年,以端木银熙为核心的专家组,在常熟实施以水稻为对接主导产业优势的挂村强农富民工程,通过建立科技示范基地,推动常熟乃至周边地区水稻产业链提质提速。
2019年,端木银熙响应国家脱贫攻坚号召,在繁忙的育种工作之余赶赴云贵山区,指导当地水稻栽培管理技术,助推当地种业发展,给当地工作人员推进脱贫攻坚工作起到重要示范作用。
守廉为本无私奉献
去年,端木银熙因肾脏囊肿动了手术。经年累月的忘我工作让他的身体每况愈下:由于长期以同一个姿态工作,他患上了严重的颈椎炎,一年两个夏季的阳光烧伤了他的皮肤,灼伤了他的眼睛。
“最近几年,他的面部痉挛症越来越严重,右边面部肌肉不时抽搐,右眼经常跳个不停,视线模糊,眼睛直流泪水。”说起老伴的身体,妻子戴凤球十分心疼。
从公社农技站算起,端木银熙和水稻打交道已经五十多年,选育出了许多水稻良种,但他对自己吃的饭却从不讲究,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则更低。在端木银熙和戴凤球携手走过的半个世纪中,家里的事,百分之百由妻子拿主意。戴凤球说:“以前家里的房子装修是我一个人操持,现在年纪大了,他仍旧放心不下海南的基地,一去就是半年,对家里来说,他真的像是一个来去匆匆的旅店客人。但他是国家的人才,育种事业需要他。”戴凤球虽然抱怨,但更多的是理解与支持。
端木银熙对生活无所求,他没有时尚衣服,没有名牌手表,没有高档皮鞋。一副眼镜戴了好多年,一条眼镜脚已经脱落,用纱线绑着勉强使用,同事连哄带拉才让他新配了一副眼镜。在端木银熙看来,自己是一名科研工作者,必须专心研究,心无旁骛。他也时常提醒年轻的科技人员:“你们是育种人,要一心扑在科研上,其他事情少掺和。”
为了帮单位节省经费,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每年负责人在安排科研经费征求他意见时,端木银熙只把有关生产的必须花费列出来,从不问组织多要一分钱。随着研究成果日益显着,慕名前来学习的人越来越多。对待来访者,不论层级,端木银熙只用食堂快餐招待,从不在饭店宴请。
2003年,端木银熙获得常熟市长特别奖,奖金8万元,在当时是一笔不小的数目。按理说,这是他的个人荣誉,而他自己却只留了4000元,剩下的都分给了同事。大家都为端木银熙感到不值,他却说:“育种不是一个人的事业,工作是大家一起做的,只有每个人多奉献一点,这个领域才能有更好的未来。” (苏报驻常熟记者 商中尧 陈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