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文明网搜索

        外勤365下载安装版本_365bet体育平台_365bet新地址

        发布时间:2022-11-08    来源:苏州日报
        选择文字大小  

          人物名片

          黄亮,1980年出生,中共党员,现任苏州日报社区域融媒中心总监。从网络工程师跨界转型为新闻记者,他用实践证明“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以“用户思维、客户体验”为引领,他用实干担当,为主流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先行探路。他曾获省好新闻一等奖、省“333”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省新闻出版优青、市优秀新闻工作者等荣誉。

          “好的新闻作品,要写进人的心里。”这是黄亮从事新闻采编的经验之谈。17年来,他从零起步,在深耕基层报道的过程中,不断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在策划、采访、写作等环节下苦功夫、长功夫,丰富内容产品、创新呈现方式、拓展传播渠道,让主流媒体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

          主动转型,他化短板为优势用“先飞”换先机

          隔行如隔山,这是黄亮拿起笔杆子时的感受。

          2005年,他加入苏州日报社,担任技术保障中心网络工程师。一年后,为了追求不一样的人生体验,他主动转型,加入苏州日报新闻采编队伍。在经过4年夜班编辑岗位的历练后,他被调入苏州日报经济部,担任驻吴江记者站首席记者。

          相较于身边“专业”出身的同事,大学主修电子信息工程的黄亮,缺少遣词造句的经验积累,写稿往往要花费比其他人更多的时间。第一次写500字的小消息,他花了3个小时;第一次写3000字篇幅的深度通讯,他在办公桌前坐了一天一夜……在黄亮看来,底子薄、基础差,是客观存在,但也并非不可逾越。人生没有回头路,坚持就是胜利,付出就会有回报。凭着一股子不服输的韧劲,黄亮“笨鸟先飞”,全力以赴对待每一篇稿件,在付出了数倍于他人的努力后,终于逐渐掌握了新闻写作中采访构思、谋篇布局、行文走笔的规范和技巧。他还把“理工男”擅长的逻辑结构与分析应用到写稿中,工科背景不再是他的短板,反而成了他采写科技新闻的最大优势。

          如何写好科技新闻,考验记者的知识储备和转化能力,用鲜活的语言把“硬核”的科技术语转化为简单明了的“普通话”并非易事。但黄亮却很“享受”这样的过程。在充分领会、消化、吸收采访对象介绍的科技成果之后,他会巧妙运用日常工作中积累的描写、比喻、对比等写作手法,将硬核术语“翻译”成大白话,既保留原汁原味,又让读者读得懂、感兴趣,还增强了身临其境的现场感。凭借突出的新闻采编业务能力,黄亮的新闻作品多次获得省好新闻奖和省科技新闻奖。

          深耕基层,他身体力行练就“独门内功”

          跑得勤、坐得住,这是黄亮多年练就的“独门内功”。

          作为负责基层板块的记者,他全年无休,不是在采访,就是在去采访的路上。

          不拘泥材料,更不依靠材料。为了写出鲜活可感的新闻报道,黄亮坚持深入现场,边走、边看、边听、边想,力求将报道做得更细更实。常年扎根一线的他,采写了一大批鲜活生动的优秀案例、典型人物和反映时代发展的新闻作品,宣传报道好基层一线的好经验、好做法。

          清晨出门下基层采访,黄昏时回办公室写稿,夜深人静时不厌其烦地推敲段落细节,反复打磨稿件……黄亮办公室头顶的那盏灯,总是全楼层关得最晚的。同事们调侃道:“苏报新闻大楼的电,黄亮用得最多。”

          一年夏天,黄亮在下乡采访的回程途中突感不适,浑身发热,还冒出许多红色斑块。回办公室不久,他的整个脸也肿了起来,“变胖”的眼皮挤压得眼睛都睁不开。“怎么办,要不马上去医院吧?!新闻有时效,等不得,也耽误不得!”黄亮的答案是后者。等到把手头任务完成,时钟指向晚上9时。他到急诊室看病,被诊断为“荨麻疹”,原因是过度疲劳导致免疫力低下。

          还有一次,他参与某项重大主题报道任务,由于时间紧、任务重,身为主创团队核心成员的他,每天写稿到凌晨一两点是常态。进入最后冲刺的半个月,黄亮的身体顶不住了,“带状疱疹”带来的疼痛让他备受煎熬。“既然疼得没法坐,那就站着写。”他咬牙坚持着,直至任务圆满完成。

          “拼搏到感动自己,努力到无能为力”,执着、热爱、敬业让他成为一名高产记者,发稿量常年排在苏州日报采编团队第一方阵。

          探路融改,他强化品牌深入践行媒体融合“新闻+”

          近年来,随着融媒改革不断深化,主流媒体新闻传播方式不断演进。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苏报人,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载体转场”过程中,黄亮始终把苏报品牌建设放在培育增长新动能、激发市场新活力、塑造竞争新优势的媒体深度融合全局中思考,以内容引领树品牌、移动优先拓品牌、技术创新兴品牌、资源整合强品牌。

          创作与时俱进的优秀新闻作品,离不开能力突出的“特种兵”,更呼唤训练有素的“突击队”。自2019年担任部门负责人以来,黄亮全力抓好团队的新闻采编、主题策划和“传帮带”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优势集合效应,坚持以“用户思维、客户体验”为引领,以“新闻+政务服务商务”为目标,沿着主流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先行探路。

          “看到报道才知道,原来家门口有这么多的好风景。”疫情发生以来,“不远游”成了市民的生活常态。为了帮助更多人发现身边的美景,黄亮带领团队开启“春暖花开赏苏州&周末去哪玩”融媒行动,为广大市民的休闲生活提供好去处,为乡村振兴提供新动能,为全市服务业经济复苏贡献媒体人力量。

          3年来,黄亮团队先后策划制作参与“开放再出发·苏州最舒心——金牌店小二”“看新时代苏州农村党建·走百村”“海棠花红·党建品牌‘亮’出来”等大型融媒新闻行动,通过基于“内容+技术”的“纸媒+新媒体”“线上+线下”的全方位、立体化展示,丰富传播手段和呈现效果,提升整体宣传的厚度和维度,服务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苏报记者 陆飞龙)

        责任编辑:姚 丽蒙
        打印】  【关闭】  【收藏】  【顶部